冯学理在生产装置顶上检查研讨无人机巡检方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亿万国人中,更多的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勇挑“千斤担”、敢啃“硬骨头”的实干者——自治区政协委员、东方希望集团宁夏晶体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冯学理便是其中之一。工作中,冯学理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质”的攀升;他脚踏实地,在“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实干中推动公司发展。
勇挑重担 迎难而上
从担任东方希望集团氯碱化工板块总裁起,冯学理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留下了一丝不苟、认真踏实的足迹,带领东方希望集团氯碱化工板块各公司取得经营突破。
东方希望包头海平面高分子工业有限公司是东方希望集团在内蒙古包头市着力打造的氯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氯碱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循环经济项目之一。该公司2010年建成并投产,几年累计经营亏损10亿元,面临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整体人员状态低迷的窘境。
2014年,冯学理临危受命接手管理,他通过瞄准“顽疾点”,抓生产、抓技改、抓效能、抓士气,扭转现状,两年后实现达产达标、扭亏为盈,带领该公司在2016年成为国内全行业第一家实现废水零排放企业,实现PVC除盐水单耗从2吨以上降至0.5吨以内,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财政奖励。冯学理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了国内行业首个全自动装车机,彻底改变了传统PVC装车采用叉车转人工的方式,对PVC行业装车效率带来革命性的提升。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PVC的蒸汽消耗是自投产以来的“顽疾”问题,蒸汽用量及消耗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冯学理带领团队经过一系列的技改“组合拳”,使PVC蒸汽单耗下降30%,综合能耗下降幅度21.12%。并通过回收氯氢显热、氯化氢合成炉反应热、VCM 合成反应热等热能,实现了能源的合理转换和综合再利用,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综合能耗。其中,烧碱脱盐水单耗和烧碱低压蒸汽单耗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
通过持续打造竞争优势,提升工艺和技术革新,该公司成功申请并获得国家认可的涉及安全、环保、节能等领域的6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正式迈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列。
2016年,冯学理整合集团另一家公司乌海中联化工有限公司,再次带领企业从未建成停产状态恢复建设,顺利投产,多次受到政府表彰,获得工信部2021年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第1名,全国仅两家入选。他个人先后获得12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和8项软件著作权证书,并荣获东方希望集团人才成长铜奖、银奖、金奖、铂金奖(集团最高人才奖荣誉)。
指挥全局 事必躬亲
“硅石是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石嘴山市的硅石资源丰富,利于光伏产业发展 。”冯学理说。宁夏晶体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是东方希望集团2021年在宁夏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2022年,冯学理扎根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领团队一次性投资超100亿,建成全世界、全中国最大的单套产能12.5万吨高纯晶硅产业项目,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
作为项目建设的总指挥,冯学理对项目建设涉及的设计规划、安全、环保、质量、进度、工程验收、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全方位进行管理。
“公司地处贺兰山下,地势西高东低,厂区从西向东落差超过40米,前期的场平开方量巨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项目团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冯学理说,他规划将厂区各装置按阶梯状分布,做到“明道而非常路”。在施工过程中有大量的高处、吊装等高危作业,涉及了大量的集中交叉作业,现场高峰作业时人员达8000余人,对现场施工指挥协调及安全管理来讲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施工前期,冯学理就详细制定施工顺序与施工策略,并组建安全、质量管理专项团队对项目安全质量进行把关,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体系及应急机制,确保过程中安全质量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在项目设计时,冯学理带领技术团队不断优化调整各类生产技术和工艺,其中涉及冷氢化、还原、精馏、尾回等对技术要求非常高。他通过引进专业技术团队,高薪聘请合作研发等方式吸引高精尖技术人员加入,为项目工艺技术保驾护航。大量引入宁夏及周边地区人员,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与操作能力。
该项目需要大量的大型设备和复杂的生产装置,设备选型、采购、安装和调试均存在较大难度,将直接影响后期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为此,冯学理组建了专业团队根据项目技术要求和生产工艺,对国内外设备供应商进行广泛调研和比较,选择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设备,并指派专业的人员进行设备监造,确保过程的质量管控。在设备调试期间,制定了详细的安装调试计划,组织专业的安装调试队伍,严格按照规范及标准要求进行落实。
“重化工项目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必须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金。”冯学理说,工业硅采用了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多数指标均做到超出国家标准的超低排放,通过技术突破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废水做到了接近零排放的效果。
自2022年5月12日动工起,历时13个月、用工30.98万工时的年产14.5万吨工业硅项目完成建设,10台工业硅炉按照计划陆续投产,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带领项目团队不断成长,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这是冯学理对事业的承诺。未来,他将不断突破管理,带领公司在既有多晶硅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为宁夏地区打造独具竞争力的绿电晶硅产业,带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日达成贡献力量。(记者 毕 竞 文/图)
宁夏人大网 | 宁夏政府网 | 宁夏纪监 | 宁夏党建网 | 宁夏财政厅 | 宁夏发改委 | 宁夏公安厅 | 宁夏环保厅 | 宁夏审计厅 | 宁夏卫生健康委员会 |
宁夏商务厅 | 宁夏农业农村厅 | 宁夏水利厅 | 宁夏人保厅 | 宁夏交通厅 | 宁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 宁夏教育厅 | 宁夏科学技术厅 | 宁夏工业和信息化厅 |
宁夏民政厅 | 宁夏招商网 | 宁夏文明网 |